黄峰:奋战在0.02毫米级的金属“绣花师”

来源:海门分院信息发布时间:2020-09-28浏览次数:1803

黄峰五十出头,个子不高,说起话来像车间里加好机油的机器,语速很快,中气十足。在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当了28年钳工老师的他,最喜欢的称呼却是“钳工黄峰”,他用“敬业、精益、专注、创新”的工匠精神,培育一批又一批年轻的钳工。



手头上的精度,机器也赶不上

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,用钳工工具对工件进行加工、修整、装配,以手工操作为主,加工产品质量全凭操作者的水平高低。“我的动手能力不错,小时候常和邻居家的哥哥一起做风筝,我的风筝总能飞得又高又稳。后来进入海门狮山职业中学(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前身),也选择了最考验‘手上功夫’的钳工工种。”1989年,综合素质优秀的他考取了常州技术师范篮球比分:(江苏理工篮球比分:前身),成为学校第一个通过对口单招考取大学的学生。



“老人常说‘紧车工、慢钳工’,钳工讲究慢工出细活,不像其他工种可以通过加大机器马力提高工作效率。”求学时的黄峰每天伏在工作台前,一遍又一遍地锯、量、锉,背上的汗干了又湿,练钝了锯条,磨秃了锉刀,沉下心来练就了一身本事。

除了“慢”,钳工还讲究“精”,例如作为基本功的锉削加工,考验的是分毫不差的手上功力。“锉削是用锉刀锉掉工件表面多余的金属,达到图纸上的尺寸,加工精度最高能到0.02毫米,相当于发丝直径的一半不到,手头上的精度,有时候机器也赶不上。”黄峰说,不仅单个加工件的精度要求高,多个加工件的组合缝隙标准也在0.02-0.03毫米,常常需要4个多小时的连续作业。“看着厚实的钢板在我手里一点点加工成型,成了精品工件,那种成就感是机器操作无法带来的。”

“快”运作下的“慢”手艺,钻研创新不可缺

“机器化运作时代追求高效率,钳工讲究的‘细活’正好背道,不少孩子开始浮躁。”黄峰说,钳工是一门手艺,基本功必须扎实,只有重复大量的练习才能熟能生巧。“我经常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训练模式,比如今天加工某款零件,明天就让学生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东西,松弛有度,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兴趣,如果让他整天坐在台前锉削练习,很快就会消耗掉他的耐性。”

练好基本功,就算是领进了门,但修行全在个处。“钳工工艺需要不断的钻研和创新,所有的创新都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,思考如何让活做的更快更方便,让工件更精确,锻炼学生发现、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我的教学重点。”黄峰带着学生积极参加省市的创新大赛,和学生一起揣摩方案,以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帮学生解决过程中的各种问题。近期,第三届海门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比结果揭晓,黄峰指导的学生作品《一种吊柜用挂篮》,被授予了“市长奖”入围奖。



严师才能出高徒,坚持陪伴高考前的每分每秒

除了普通班教学,黄峰还要兼顾对口单招班学生的实践课程。对口单招考试在3月初,每年入冬后,就是黄峰的大忙季节。“学生的实操课一般安排在晚上,本来9点多下课,但孩子们都不愿意离开,多练一分钟都是好的,我也会留下来陪着他们。”黄峰说,对口单招班的孩子和普通的高三学生一样,每天都在为了高考争分夺秒,“有一年冬天,流感严重,班里不少孩子都中招了,好说歹说才肯去医院吊水,一结束就赶回来上课。而且在实操过程中,这些孩子难免受伤,小伤小痛都自己忍着,就怕被我发现了让他们回去。”

看着学生们为了理想和未来坚持的模样,黄峰心里涌起一股热血,“当年我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,特别能理解他们的心情。在外界看来,这里的孩子都是初中里吊车尾的差生,学习不好才来学技术。但有些学生是因为家境贫寒想早点出来工作,或者和爷爷奶奶生活缺少教育引导,本质是好孩子,不应该被学校‘放弃’。”平日里不苟言笑,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的黄峰,总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他们,“严师出高徒,现在以高标准要求他们,以后走上社会才能不怯,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,或者走上更高的发展平台。”

下了课的黄峰还要帮学生批工件作业,批一个钳工工件要用不同的量具测量20多个测量点,长时间低头、抬头,让他得了颈椎病。“有次病发直接晕在椅子上,醒来稍作休息又继续工作了。特殊时期,学生不停,我也不可能停,就像农民农忙时绝不会因为自己的小毛小病放弃收成。”近几年,黄峰指导的对口单招班级钳工考试成绩一直保持全省领先。